發布日期:2019-06-19
記者18日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張英澤的科研團隊獲悉,他們創新提出的微創保膝治療方案已在270余所醫院開展臨床治療,治療患者數千例。 年紀大了,為什么上下臺階時膝關節易疼痛,還容易“O”形腿?這種由骨質疏松引發的關節失衡,最終可能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2015年發布的《中國骨關節炎防治白皮書》指出,國內約有1.5億人患病,其中多數為KOA發病人群,且隨著人口不斷老齡化,膝骨關節炎的發病人群基數會不斷擴大。 張英澤表示,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有46%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既往醫學研究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經過解剖學、影像學、生物力學和臨床研究,他們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和微創治療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首先,他們在系列骨科研究中引入了力學原理,提出了骨骼的“差異性沉降”理論,從骨骼的受力原理上闡明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 “‘差異性沉降’也稱‘不均勻沉降’,是物體受到重力影響而發生的一種力學現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例如路面偶爾會出現的塌陷、房屋向一側傾倒等。”張英澤解釋說,人體骨骼由于受到重力影響,也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當人體骨骼出現骨質疏松,疏松的部分就可能會在體重壓力之下出現“微骨折”,當這些“微骨折”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骨骼塌陷、下沉、關節變形等病變。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不均勻沉降”現象在脊柱、脛骨近端最為顯著和典型。脛骨平臺內側承受人體的負重的2/3,平臺外側承重1/3,而且外側由幾乎不發生骨質疏松的腓骨支撐。因此,當平臺內側骨骼骨質疏松并發生不均勻沉降,高度下降,低于外側,壓力分布更加不均衡,進一步加重了磨損,從而誘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在明確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和過程后,專家由此提出,可通過截斷腓骨的微創保膝手術使脛骨平臺的內外側載荷恢復平衡,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同時避免了關節置換手術。 張英澤及其團隊還自主研發了“膝關節平衡支撐可吸收墊片”,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這種可吸收墊片由I型膠原蛋白和羥基磷灰石聚合而成,是通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的醫用材料。 目前,上述科研成果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院開展了前瞻性研究并在臨床應用。據介紹,該成果還在日本、韓國、古巴、烏克蘭等國應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有醫生評價稱“腓骨截骨術是一項方便應用的新技術,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