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1-09
哈爾濱醫科大學分子影像研究中心醫學博士吳麗娜、溫曉斐等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一種“吸氣式”多功能納米分子成像探針,用于建立肺癌精準分子檢測新方法,在肺癌早期預警、療效判定、診療一體等領域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國際著名生物醫學雜志《診斷治療學》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
課題組根據肺癌解剖位置和生理特點,利用“可呼吸液體”全氟化碳(PFC)攜氧特性和優異的磁共振(MR)成像性能,成功構建出安全、高效、多功能的PFC分子成像探針,并創新性地開發及實現了經呼吸道遞送模式,極大增強了肺癌在體精確成像效果。
作為一種優異的納米磁共振成像對比劑,全氟化碳的組成成分氟是最適于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元素。吳麗娜、溫曉斐團隊設計出的納米級全氟化碳,同時具備X線、磁共振、熒光等多種成像功能,并將其應用于“吸入式”肺癌多模式分子成像研究中。結果表明,“吸入式”研究組12小時內腫瘤顯像漸進增強,磁共振信號提高214%,并且在長達72小時的檢測時間內,腫瘤區信號均持續增強,因此更加精準地“鎖定”了肺癌異常分子變化。“靜脈注射”對照組僅在2小時內有輕度、暫時信號增強,而不能有效確認肺癌內重要的分子改變。(記者衣曉峰 特約記者金鷗)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