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11-16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徐可欣教授團隊采用光學技術,開發出了新型人體血糖監測設備,實現了單日內無創傷、快速、連續準確人體血糖水平監測。這一研究有望終結糖尿病患者針扎血檢的痛苦,為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治療帶來便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生物醫學光學快報》上。
人體在攝入食物后,血糖水平會在1小時左右達到峰值,2—3小時后回歸正常水平。在此期間,血糖變化會引起皮膚對光的吸收、散射變化,這些光學信號可以間接地反映人體血糖水平,該測量方法的可行性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驗證。無創血糖測量是集光譜學、醫學、儀器科學于一體的復雜課題,它不僅需要研制高信噪比水平的光譜檢測設備,更需要解決穩定人機接口、抗人體皮膚隨機變化擾動、個體差異校正等測量學難題。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世界各國的研究機構就已投入該儀器研究,但現階段均還沒有成功可靠的測試儀器問世。
徐可欣研究團隊專注無創血糖測量20年,在基礎理論研究、測量技術、儀器開發方面均積累了大量成果。針對降低人機接口與皮膚隨機變化擾動、消除個體差異方面,徐可欣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多位置環狀接收光譜信號以及差分數據處理的新技術,用于抑制體溫波動、皮膚出汗、人機接口變化等干擾因素影響,大大提高了測量準確性;團隊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浮動基準點數值等抑制皮膚散射差異影響的新技術,這些新測量技術不僅屬國內首創,還先后申請獲得兩項美國專利授權(同專利已取得中國專利授權)。
目前團隊所研制的無創血糖監測儀器,成功實現了進食后2—3小時內連續監測血糖變化曲線,檢測誤差水平約為0.5—1mmol/L。(記者孫玉松)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