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7-25
中醫一開始做醫院信息系統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科學,邏輯性不強,在中醫信息化歷史上,曾經有爭論中醫信息化有無可行性以及有無必要。然而事實證明,中醫的發展是需要信息化的。中醫也會有歷史醫案,通過傳統的方式將疾病的診療過程記錄下來,中醫信息化,有利于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中醫和中醫文化得以世代傳承,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再在創新的基礎進行繼承。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信息中心主任白如健認為,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實施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難點,開發起來也比較困難,主要面臨采集困難、流程特殊和實現困難三大難題。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信息中心主任 白如健
采集困難
中醫具有客觀指標少、主觀指標多、難以量化的特點,不像西醫的化驗,出了化驗結果之后,可以直接確定診斷。雖然西醫上也有一些主觀因素,比如心電圖、放射科的片子拍出來之后,需要醫生來做判斷,但是有許多指標是可以量化的。“中醫從脈象學來說,望聞問切四診就不好量化,比如舌苔的厚和薄,厚是多少,怎么樣才是厚、怎么樣才是薄,這些都難以客觀計量。中醫的診斷也是一個個性化的診療過程,不僅是針對患者的個性化,大夫也有自己個性化的診療方式,同一個病人的脈象可能這個大夫摸的是沉,另一個大夫摸的是浮,但是最終的治療效果可能都是一樣有效的。“白如健指出。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導致需采集的信息量太大,也許,中醫大夫辯證的多數因素甚至主要因素都沒有錄入信息系統。
中醫是辨證論治的治療理論導致信息難以采集,中藥就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難以實現。藥房管理重要指標就是實庫存,全國中醫醫院實現草藥實庫存的寥寥無幾。
中草藥都是散包裝,沒有整支整瓶整盒的概念,管理起來不利于計量。白如健說:“我們醫院藥房的人也說,醫院的中藥是一卡車一卡車運進來的,發藥時是用小秤幾克幾克發出去的。散裝中藥會受到氣侯的影響,干濕程度對庫存的影響就比較大,可能昨天入庫的時間天氣比較干是一斤,今天比較潮濕就會變成一斤一兩。所以我們想,藥房的實庫存是不是不能實現?理論上是可以做到,西藥兩三月盤點一次或者半年盤點一次,那么中藥是不是可以一星期盤點一次,甚至可能一天盤點一次?但是實現的難度非常大。“
流程特殊
中醫藥帶來的特色性的東西太多,比如針灸、推拿,炮制、制劑,草藥擺藥,煎藥,小包裝、代茶飲等等。白如健以草藥處方界面舉例:草房處方的藥品類別千變萬化,每一種信息系統的處理方式還不太一樣,比如代茶飲,醫保不能報銷,我們醫院的處理方式是大夫開的時候是代茶飲,但是醫保開的時候是沖泡草藥;還有醫生的開立習慣,原來寫紙質處方的時候,醫生習慣先把藥方的主要成分寫好,再斟酌每個藥的用量是多少,我們醫院的做法也是先讓大夫開完方的一味草藥,再開下一個草藥,最后再開草藥的用量,此外,有一些貴重藥品或者是有一些毒麻藥品,還需要醫生在藥品單上單獨簽字;再就是藥品的用法,西醫也有滴注、擦洗、口服等用法,中醫院的HIS系統中藥品的用法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中醫院還牽扯到費用,膏方、水丸、蜜丸、制末都需要根據重量和輔材收費,這些都是信息系統開發當中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現在全國醫院流行的診間結算,中藥有一個特點導致實現起來要謹慎,就是一旦藥房開始擺藥,病人再想退就不可能了。因為散裝草藥一旦開始擺藥,就沒法把草藥再還原到藥柜里。醫生要想進行診間結算,必須和病人溝通清楚,患者一旦退藥,不僅在流程處理上比較麻煩,在經濟上也會有損失。
中醫HIS系統一種針對性的解決方式就是小包裝,中草藥因為是散裝的,在盤點、擺藥上又比較困難,不利于藥房管理,所以國家現在也在推廣小包裝方案,草藥供應商出廠時將草藥分成獨立的小包包裝,每種藥都有不同的品規。白如健介紹:因為多數醫生開立草藥處方都開7付藥,所以再把各品規小包7袋一組包裝成中包。限定大夫開藥時,只能開7付或成倍的付數。按照每付藥用量開立品規幾袋,大夫每付藥開幾袋,擺藥人員只需要抓幾個中包就可以了,最后把所有中包放入大包,每一大包就是7付藥用量,患者服藥時,大包里每中包取一小包合在一起,就是一副藥的用量。醫生開藥的時候,根據每一副藥的用量選好品規,比如大夫在這個處方里需要12g的黃芪,他就選一個3g的,一個9g的,白術需要6g,就直接選一個中包的,這樣擺藥員就比較方便了,處方上只要有數量,直接抓藥就可以。
“以前大家到中醫醫院里稱藥會發現,在取藥的時候等待時間是特別長的,需要用小秤一點點秤出來,而且草藥不能退藥。有了小包裝方案,把醫院的擺藥工作的壓力一部分轉嫁給上游的廠商,一部分轉嫁給患者,提高了醫院的擺藥效率。”白如健認為。
小包裝方便稱量、盤點,擺藥效率高,而且每個小包裝上都有二維碼,發藥的時候可以校驗,減少一些差錯,也優化了藥房環境。缺點也比較明顯,藥品拆成小包裝之后,外觀上無法判斷藥品的成色,容易摻假,藥品質量就不能保證;大夫開藥的時候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放在計算品規上,無效工作量比較大;小包裝使用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而且在流程中增加了成本。
小包裝有優勢也有劣勢,全部使用小包裝的醫院比較少,白如健介紹:現在很多醫院也在探索其他方式,利用新技術解決草藥擺藥的效率低、誤差大、易出錯的問題。一些醫院現在已經做到了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等新技術優化流程,在擺藥筐上安裝RFID卡,擺藥推車上有平板電腦和讀卡器,筐子領取處方任務后,百眼櫥上指示燈依次閃亮,取藥后重量傳感器判斷取用量是否正確,顯示不同顏色。完成擺藥后,放置到發藥架,這個發藥架是哪個患者的、是哪個處方、患者現在是否繳費,在發藥架的屏幕上都有顯示,病人刷卡,擺藥架對應指示燈閃亮,增加了發藥效率,減少了發藥差錯。
這種解決方案優勢很大,擺藥人員經過簡單的訓練即可上崗,不需要再牢記百眼櫥各種草藥的位置,也不需要訓練出”一把抓“等熟練技能;因為百眼櫥和小推車上的傳感器對藥品的重量實時稱量,也可以避免漏抓、多抓等擺藥事故;整個擺藥流程都實現的信息化,既便于藥房核算擺藥工作量,也方便病人了解自己的處方在哪個擺藥階段。
實現困難
中醫醫院信息化實踐起來最大一個困難就在于HIS系統壓力大,為什么中醫醫院的HIS系統的壓力特別大?對系統壓力的大小有時候可能并不僅僅是根據門診量大小來評估,而是根據病人產生了多少條收費項目來計算,病人到西醫醫院,從檢查、治療、加上各種藥品之后,絕大多數病人的收費項目可能都是個位數,一般不到10條,但是中醫的一個處方可能就會有20多條收費項目,系統里的歷史數據就會不斷的疊加累積,對系統產生的壓力可想而知。白如健指出:“一個處方我們算了一下,我們醫院平均一個處方的藥物是16味,再加上一些西醫的檢查、開的一些西藥、成藥,一個病人的收費項目平均20多條,再加上小包裝,一個小包裝是兩三個品規,一般一個大夫開的中草藥中有兩個品規或者三四條小包裝,這些加起來就導致中醫醫院系統的并發量比西醫院多5倍到10倍,甚至幾十倍。”
除此此外,中醫院的HIS系統容易死鎖。藥房發藥的時候,要發藥的那個處方里的所有藥都是要鎖庫存的,假如一個處方里面有十味藥,到第九味藥不成功,前八味藥都要回滾,把前八味藥都恢復操作前鎖庫存。中醫藥品種類少,一共只有400多味草藥,而且常用藥高度集中,可能有20味草藥在每一個處方里都存在兩三種,這些情況都導致中醫院HIS系統發生死鎖的幾率更大。
來源: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