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5-24
今天上午,全球首例“納米槍”治療肺癌臨床試驗在上海市東方醫院進行。醫護人員通過穿刺方式,將中法兩國科學家發明的“納米槍”注射到一名老年肺癌患者的腫瘤內部。這名患者將住院觀察兩天。未來兩周內,她體內的實體腫瘤有望逐漸縮小、自然凋亡。據悉,此次治療是經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的臨床試驗,受試者不支付任何費用,并已聲明放棄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式。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楊光華博士是“納米槍”技術發明人之一,2007年在上海張江創立了比昂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從2009年起,他與法國核醫學腫瘤學專家哈菲博士、病理學專家薩德博士合作研發新型腫瘤治療方案。去年,他們發明的技術獲得國際PCT(專利合作協定)專利授權。
楊光華介紹,“納米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錸—188。這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能放射α、β、γ射線,而且作用距離為1—2厘米,所以能精準射殺腫瘤細胞。它的半衰期僅為16.9小時,5個半衰期后就在人體內失去活性,因此毒副作用很小。二是硝基咪唑,這種有機物中間合成體對腫瘤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與錸—188耦合后,能“鉚牢”腫瘤細胞進行射殺,不會損傷附近的正常組織。三是納米材料制成的藥物遞送載體。G5聚賴氨酸樹形分子結合配體(硝基咪唑耦合錸—188)后的納米粒子大小為20納米,能穿透血管、組織間隙和細胞膜,進入腫瘤組織內部。而且這種納米載體具有樹枝狀結構,進入腫瘤組織后能起到固定作用,讓腫瘤細胞不斷地攝取錸—188和硝基咪唑。
“這種腫瘤治療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而且操作簡單。”東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高勇教授說。去年11月8日,他牽頭組織的全球首例“納米槍”治療肝癌臨床試驗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進行,為一名生存期只有2個月的晚期肺癌患者注射了“納米槍”。治療后不久,病灶就失去了活性,說明腫瘤細胞已縮小直至自然凋亡。目前,這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
研究人員還在這個病例中發現了“遠位效應”,即除了使用“納米槍”治療的肝區腫瘤病灶全部壞死外,肝上另外一個更大的未處理病灶及肺部病灶,也出現了大面積壞死。對此,楊光華解釋說,“納米槍”技術對于實體腫瘤具有廣譜性,除了肝癌,其適應癥還有望覆蓋肺癌、胰腺癌、胃癌等多種癌癥。
今年4月,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了“納米槍”治療肝癌、肺癌的臨床試驗方案。第一名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受試者很快產生,她是一名居住在四川的老年肺癌患者,體質虛弱,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式的風險很大。與家人商量后,她報名參加了臨床試驗,接受對身體正常組織傷害很小的“納米槍”治療。
今天上午8時左右,科研團隊把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制備的核素(錸—188)運到東方醫院;隨后,進行了約1小時的前期準備。9時左右,受試者接受麻醉。預計11時前,醫療團隊將在CT引導下完成對病人的局部穿刺治療。為了使穿刺定位更準確,他們使用了最新的3D影像引導系統。高勇說:“穿刺和注射過程很快,只需15分鐘。”
楊光華表示,“納米槍”的治療成本低于傳統治療手段,如果通過臨床試驗、獲批進入市場,其價格不會很高,能為老百姓帶來福音。今年1月,他帶領團隊在杭州桐廬縣創立了光華國際精準醫療中心,開始打造一個以生產“納米槍”核素為核心的健康產業基地。上海比昂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則是“納米槍”技術的醫療臨床基地。通過這種長三角聯動模式,“納米槍”精準治療實體腫瘤技術的臨床試驗將大幅提速,為未來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