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4-09
美國一個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一種“雙刃劍”肝臟干細胞,它可在肝臟受損時產生新的肝臟細胞,但這種細胞過量又可能誘發肝癌細胞生成。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在小鼠正常肝臟細胞代謝或受損后,它們體內高水平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可助器官再生。
端粒酶是一種與抗衰老有關的蛋白質。正常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就會變短一些,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失去增殖能力而衰亡。但端粒酶可以合成端粒,從而幫助抵抗衰老。
最新研究發現,大約3%到5%的小鼠肝臟細胞是高水平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在正常肝細胞代謝或受損后,這些干細胞會增殖,迅速產生新的肝臟細胞。
論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博士后林盛達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在實驗中讓小鼠體內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死亡,然后與對照組小鼠一起注射損傷肝臟的化學物質,發現不能表達端粒酶的小鼠肝臟損傷比端粒酶正常表達的對照組更嚴重。
研究顯示,雖然高水平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能夠幫助修復損傷,但它也是一柄“雙刃劍”,如果基因變異導致端粒酶表達水平過高,可能會誘發肝癌細胞的形成。
林盛達說,健康干細胞和癌細胞調控端粒酶表達的分子機制不同,未來可將這些分子機制作為靶點開發新療法。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