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為第十屆,主題為“新時代 新思想 醫師隊伍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新作為”,與會的9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就中國醫師節、弘揚醫師職業精神、如何調動廣大醫師積極性等話題展開討論。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和宣傳司、中國醫師協會、《醫師報》社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中國醫師協會齊學進副會長主持會議。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郭燕紅副局長表示:“感謝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建言獻策、政策建議以及措施落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衛生與健康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維護醫療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方面,通過委員、代表們以及各相關部委的共同努力,從法治、機制、德治等方面多措并舉,暴力傷醫事件在近幾年顯著下降,為醫務人員營造安全的執業環境。還有中國醫師節的設立,也離不開廣大醫界代表、委員多年的呼吁、建議和推動。”
郭燕紅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廣大醫師隊伍是重要的中堅力量。因此,如何去建設和發展醫師隊伍,最大化地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一點至關重要。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實施:一是要加強醫師隊伍的建設,健全我們培養和培訓的制度,全面提升醫師隊伍的能力水平。二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倡導尊重醫師工作成果和辛勤付出,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三是要關愛醫務人員,特別是關愛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從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各方面維護好廣大醫師的權益,激發他們的工作活力。
已經連續參加了6次全國兩會醫界代表委員座談會的中國醫師協會張雁靈會長高度評價座談會十年來的成就:“《醫師報》連續十年舉辦座談會非常有意義,每年座談會的主題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矛盾都與時俱進地反映和關注當時行業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持續十年的活動,真正地讓協會在醫師隊伍建設方面受益匪淺。
張雁靈會長對參會的各位代表委員說:“參政議政,既是榮譽,更是偉大的責任。代表委員把廣大醫生的訴求、想法和聲音通過兩會傳遞給政府、社會,極大地推動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師行業隊伍的建設。每次參加座談會,我們都認認真真的記錄和整理,并向國家衛計委和有關部門進行反映,每一位代表委員的聲音是有回應的、有效果的、有收獲的。”
張雁靈提出兩個要求:“一是我們要在整個社會上樹立符合新時代社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醫生新形象,要能得到醫患雙方的認可,能對整個醫療行業產生凝聚人心、弘揚正氣、催人奮進的作用。二是作為健康中國的主力軍,不管是專家還是基層醫生,不管是大醫院或是鄉村診所,每個醫生都應該以新的面貌開創健康中國的新局面。”
作為連續十年舉辦全國兩會醫界代表委員座談會的行業媒體,《醫師報》社社長王雁鵬表示:通過“聲音·責任”座談會這個平臺,國家衛計委、中國醫師協會、兩會代表委員和媒體代表面對面坐在一起,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發出聲音,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這個多贏的局面十分難得。聽到在座各位代表委員的聲音,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樹立責任至上、積極作為的專業媒體形象,為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不懈努力。
而該活動策劃人、《醫師報》社常務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艷萍回顧十年以來座談會的歷程,感慨萬分。她說: “十年,看似不長,卻是一個恰好的時間跨度,因為十年即可稱之為一個年代。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創造、擁有了叫做‘聲音 責任’的年代;全國兩會醫界代表委員座談會,已經成為行業的一個風向標。200余人次代表委員到場座談,討論的近50項議題中,多個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尤其是加強兒科醫生培訓、提高醫生薪酬待遇、改善醫患關系、醫鬧入刑、呼吁設立醫師節等話題,通過分別上交或提交集體提案議案,這些議題或成為社會與國家的共識,或得到徹底解決。”她希望,今后醫師報與代表委員一起,繼續為行業擔當重任,繼續在“聲音.責任”座談會的平臺上,為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盡責、發聲!
與會領導和代表委員合影
代表委員精彩語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韓雅玲
關注醫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時代、新思想,醫師隊伍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新作為問題上,我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并著重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第一是健康扶貧。臨床專家在完成醫療工作之外,能否在醫療扶貧方面發揮一些作用?2017年中國醫師協會心內科醫師分會派12名同志到西藏幫扶工作,僅六天時間里,救活一條生命。分會還將繼續這樣的工作。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缺衣少藥,醫務人員去幫一個是一個,扶一個是一個。
第二是培訓。相對年資較高的醫生,不僅要治好病,還要負責培養基層年輕醫生。醫生可通過醫聯體培訓,互聯網教育培訓,開展專培、住培等。
第三是注重創新。要充分發揮醫生的才智,結合醫生的經驗,和醫療健康的產業融合發展。例如教學醫院和科研院所醫院,可以申報專利,轉化為成果,來促進健康水平的發展。
第四是調動醫生積極性。對學科帶頭人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加強素質教育,管理培養和教育。制訂考評和考核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科室、學科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共同發展。
三個關鍵問題分別為:
第一,衛生計生部門加強和其他部門的聯動和溝通。比如醫學和教育。包括醫學本科生的教育,供求之間的協調,都需要衛生計生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緊密聯系。
第二,醫師隊伍建設問題。我建議:一要加強醫師自律性,二要利用中國醫師節,結合醫生自身的健康保健,結合醫生自身形象的提高,每年設主題。
第三,通過中國醫師節營造對醫師尊重的良好氛圍。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報告中反復提到“三感”,我認為“三感”最重要是健康??梢酝ㄟ^在一線媒體廣泛宣傳中國醫師節,擴大中國醫師節的影響力。讓醫生和廣大群眾在衛生健康方面都能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國政協委員、福州市第二醫院副院長 林紹彬
呼吁給醫生更多關愛
就目前大環境而言,我國醫務工作者的情況并不容樂觀:醫生少、患者多、任務重。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我國的醫務人員的數量與美國相比少了一半。全國338.6萬醫師隊伍要服務14億人口,比例懸殊太大,來自家庭、工作和社會的巨大壓力,直接造成醫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壓、乳腺癌、甲癌、宮頸癌等癌癥。2017年,一些年輕醫生離我們而去,都是二三十歲、風華正茂的年齡,這種現象令人十分痛心。
作為一名醫生,我呼吁政府和社會能給醫生更多關愛,讓醫生在保證自己生命健康的情況下,救死扶傷。此外,在醫療體制、機制方面也應有所改變——增加醫院編制采取備案制,或者徹底解決改革編制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第八一醫院副院長 秦叔逵
自從提出“健康中國”這個理念以來,醫務人員就應該將自己擺在主力軍的位置上,為建設“健康中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新時代新要求,除了提高醫療技術、增強服務意識外,醫務人員還要增強維權自律意識,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頂層設計,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互相溝通合作,真正落實上下聯動措施,造福更多百姓。
全國人大代表、邢臺人民醫院院長 陳樹波
醫生要盡力而為 量力而行
在新時代新思想下,醫師如何有新作為?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表現。
第一,要讓社會公眾正確評價醫生群體。醫生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一千多萬醫務人員要負責13億人的健康,這是非常了不得的工作。除了國家的大力投入外,醫務人員也經常超負荷工作,耗費大量心血,全心全意居民健康保健護航。不求鮮花與掌聲,只愿社會公眾可以正視醫務工作者,肯定其奉獻。
第二,要讓大家了解醫生群體。全國兩會期間,只要一提到衛生就會成為熱點,引起大家熱議的是取消藥品加成、嚴查醫院回扣……,沒有領導主動去說我們省在醫療上投入多少,大家往往很忌諱這類話題,比如政府投入問題;比如三醫聯動問題;比如醫保跟進問題等,這或許是一個共性問題。
第三,醫生要主動作為,主動發聲。在醫改過程中,醫生的聲音還是太薄弱了。我們應該在新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提高醫療影響力。在這方面,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醫師協會和《醫師報》社都做得很好,我們需要繼續學習。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我希望醫生群體在工作時,也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 徐叢劍
跳出思維圈 重新審視自己
在國內,醫生的工作量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和醫生的觀點一直是兩極分化,爭論不休。實際上,很多國家對醫生的工作量是有限制的。在國外,一名病理學醫生一年看片子不能超過兩萬,超過兩萬即被認為難以保障醫療質量。我非常贊成這種做法,目前,我國有一些醫生的觀點確實有些偏激。
不可否認,醫生的付出是真實存在的。在我們為醫生付出鼓與呼的同時,不能自己把醫生逼到角落,終日抱怨,被負能量所束縛。更多時候,我們應該理清頭緒。
我經常勸我院的專家們:要適當限制自己在臨床一線的工作時間,要留一些時間指導下級醫生;留一些時間去思考疾病的預防;留一些時間思考醫學發展;甚至要留一些機會給下級醫生。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跳出原定思維圈,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制定接下來要走的路,為自己,也為他人。
關注低收入 低年資醫生
醫生的薪酬一直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嚴格來說,我建議托低限高。我國最高年資的醫生和最低年資的醫生收入差距在全球來看都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更應該關注低收入,低年資的醫生。
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眼科防治研究所所長 李甦雁
在為患者診斷時,我們首先面對的是“人”,其次才是疾病。所以,人文精神在醫療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人文精神包括醫生對患者的態度、溝通,醫生的修養以及醫生的心理。
近年來,醫生帶病工作經常引起熱議,我非常不贊成這種現象。帶病堅持工作形同疲勞駕駛,這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如何讓醫師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建議醫院能培養醫助,解放醫生,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強健的身體,醫生還應該擁有強大的心理。醫生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然而在醫療系統里卻缺乏心理疏導,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醫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希望各級領導能夠關注醫生身心健康,樹立良好工作氛圍,只有這樣,醫務工作者才能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規范化培養體系
如何解決患者多,醫生少的問題?最根本的方式還是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經常有人說,要體現醫院的公益性,公益性也需要足夠的投入來體現。現如今,我國提開展住培、專培和全科醫師培訓,倡分級治療制度,紛紛為醫療領域“造血”,這些都需要國家投入。這是硬性要求,取得國家支持,才能順利開展落實。
取得經濟支持后,我們該做什么?加大師資力量投入,進行同質化培訓。因各醫院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出來的醫生也不盡相同,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希望在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國醫師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盡快建立規范化培養體系,保證專業醫學人才的輸出。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 李為民
全面提高民族地區醫療服務水平
我呼吁大家關注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醫院骨干醫師的短缺問題,這嚴重制約了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一是待遇問題?;鶎俞t生待遇明顯低于城市三甲醫院。我建議有關部門建立骨干醫師到民族地區履職的激勵機制。形成“嵌合性”的醫聯體,讓三級醫院的管理、技術以及醫療質量與水平,嵌入到民族地區中去,使得優質醫師資源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
二是做到四個統一。醫療財務管理的統一;薪酬體系的統一;人力資源調動的統一;醫療業務管理的統一。
三是形成人才到基層工作機制。增強規范化培訓,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下基層醫生即可以進一步發揮職能工作,又可以返回三級醫院工作。
四是民族地區履職計劃激勵機制。促進三甲醫院,三級醫院醫生到民族地區晉升高一級的關鍵崗位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 霍勇
醫療行業要跟上國家發展步伐
醫生醫療行業要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在法律知識的層面上,需要建立一些行業法律。比如正在審議的基本衛生法。同時也需要建立醫療,醫療改革,醫藥相關的法律。如何真正站在國家高度,站在行業發展高度去認識法律,對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相當重要。
我們要正視醫師資源匱乏不足的問題確實存在?;鶎俞t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基層醫生滿足不了現在的醫學發展和疾病防治的需求。對于這些人員在醫療過程的遵守問題,我希望有關部門重視考評醫生的質量。首先,要建立醫生的隊伍標準,不能盲目的建立一個標準來管理當下的問題。其次,應該通過更好的培訓加強醫生隊伍的質量。
我認為應該對未來醫生質量和標準進行頂層設計?,F在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國家衛計委,教育部做了大量工作。在如何加強畢業后教育問題上,此外,建立醫師高質量,符合標準的醫師隊伍,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更好的支持。比如說臨床博士學位,另外住培和專培待遇。不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化建設,就不能達到高質量,高標準化。
目前,我國慢病防治是非常大的一個障礙,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如何扼制慢性病的上升,實現健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考慮健康中國建設,同時考慮如何結合中國特色。我非常感謝《醫師報》在這方面做出好的正面的推動作用。今后要盡快地匯集公眾的力量,將醫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未來供給側結構一定要適合中國的國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 張澍
推進醫療改革落到實處
我認為應該加快建立、完善醫生繼續教育體系。培訓醫生非常重要,但現在培訓醫生問題很大。以往培訓費用大部分由企業出資,但是現在新的政策法規要求企業不能支持醫生培訓費用。在如此情況下,衛生計生委可以建立醫生教育基金,突破法律層面的問題。繼續教育基金可以幫助到基層醫生培訓、??坡撁伺嘤柡蛧鴥韧饨涣?。建議中國醫師協會可以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把創新繼續教育體制相關工作先做起來。
來源:中國醫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