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3-08
本次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蘇軍帶來的提案主題是“加快發展我國再生醫學材料產業集群”。
蘇軍委員在接受記者時說,圍繞再生醫學材料產業發展,他的提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建議由國家發改委、衛計委、科技部、工信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聯合出臺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國家級再生醫學產學研創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設再生醫學國際級創新中心,提升我國再生醫學科技水平。
二是建議在投融資、企業上市、低息貸款申請和公益基金發行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支持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
三是建議加快國產再生醫學醫療器械審批備案流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醫療和精準醫療需求,讓更多中低收入人群用得起、用得好國產新型再生醫學材料醫療器械。
“加快推動我國再生醫學材料產業發展,促進高性能醫療器械國產化,形成再生醫學產業集群刻不容緩”蘇軍委員表示,再生醫學材料產業歸屬于生物新材料產業,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但由于行業壁壘高,介入層次高,容易形成護城河效應,目前由葛蘭素史克公司(GSK)獨家壟斷此類材料的生產,2016年該材料的全球銷量為4000噸,價格為380萬元/噸。據統計,我國每年需要做再生醫學組織修復和治療的患者約1億人次,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臨床治療使用的再生醫學醫療器械需求更為突出。僅2016年,我國再生醫學使用的醫療器械年銷售額約為1200億美元,年增長率大于25%,其中絕大部分需要直接進口或者進口再生醫學材料后自行生成,發達國家的再生醫學材料行業已形成壟斷寡頭局面。
什么是再生醫學?這一專業性極強的高精尖領域,將如何惠及民生,惠及百姓?
蘇軍委員解釋說,再生醫學是綜合應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開發用于替代、修復、重建或再生人體各種組織和器官的理論技術的前沿交叉學科,已經廣泛用于治療先天性遺傳缺陷疾病和各種組織器官損傷。包括組織工程、干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多種應用領域,都是再生醫學的范疇。再生醫學材料具有與人體組織或器官相似的成分和結構,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誘導性, 臨床應用中主要用作制造醫療器械,植入人體內后能引發機體自我修復機制的天然或合成材料。
蘇軍委員透露,為打破西方國家對此類材料的獨家壟斷,2013年以來,由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牽頭,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成立協同創新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Regesi新型再生醫學材料,取得30年來重大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該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同時健合骨骼和軟組織細胞的再生醫學材料,經權威機構檢測和臨床驗證,材料在細胞反應無毒性、PH值穩定性、代謝降解速度可控性等方面已經全面超越國外產品,填補了國內再生醫學材料領域的空白,而成本約為國外產品的40%,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并一舉打破西方國家對此類材料的獨家壟斷格局。
在北京市、海淀區和平谷區的大力支持下,項目團隊成立了國內首家再生醫學院士專家工作站,匯聚了國內外再生醫學的產學研高端資源。作為北京市第152個院士工作站,該院士工作站由16名院士、6名科學家組成。而由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和中美再生醫學研究院聯合發起的首支再生醫學公益創投基金,則支持該院士工作站在前沿技術研發、臨床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工作,支持西部地區科技扶貧和醫療精準扶貧,引領我國再生醫學的發展。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