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0-25
在10月22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家衛計委黨組書記李斌就“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等有關情況做了詳細介紹,并回答了現場記者提問。小編將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方面整理如下: 一、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1、初步建立了分級診療體系,以基層為重點配置醫療資源,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就能長到最近的醫療點。 2、中國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經覆蓋了4.3億人。 3、通過發展醫療集團、遠程醫療協作網等醫聯體的形式,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現在縣域內的就診率已經達到了82.5%。 4、通過改革取消實行了60多年的“以藥養醫”的舊機制,逐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包裝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 5、鼓勵社會辦醫,現在民營醫院的數量占比超過了57%。 6、著力解決低價藥、兒童藥等臨床容易短缺藥品的供應問題,建立起由基本醫療、大病保險、應急救助、醫療救助構成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7、實現了異地就醫住院的直接結算,保障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醫改前2008年40.4%下降到30%以下,也是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8、公共衛生的整體實力在上新的臺階,堅持預防為主,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拓展到14類,優化重大疾病的防止策略,主要傳染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 9、實施了遏制細菌耐藥的國家行動計劃,全國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明顯下降。 10、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特別是深化醫教協同,突破了一批醫學關鍵技術,也產出了一批國際某個領域領先的成果,明顯的提升了診療水平。 二、送“民生大禮包” 我們要這樣做 在本次報告中,有多項具體的民生工程,那么哪些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呢?醫療衛生工作者要為 “民生大禮包”做哪些工作?李斌都一一作出回答。 1、繼續推動醫聯體建設 促進優勢資源下沉基層 李斌說,要解決“病有所醫”的硬骨頭主要還是要解決在當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之后,人民群眾對于醫療衛生健康的新需求和我們目前醫療服務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問題。 好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要解決這個不平衡,就要通過深入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通過建立的多種形式的醫聯體新機制,推動醫療優勢資源向困難地區的輻射和帶動,通過遠程醫療、組團式服務,對貧困地區采取支援的長效機制。 2、多途徑培養醫學人才 通過免費培養當地醫學人才,免費培養大學生,通過一系列措施,促使這些人才能夠在貧困落后地區留下來,為當地人民群眾服務。 3、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要繼續加大民生的保障力度,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范圍?,F在簽約覆蓋面是4.3億人,將繼續擴大特別是要把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困難家庭、慢性病家庭、老人家庭要重點覆蓋。 要繼續實施改善醫療服務的行動計劃,廣泛推廣預約診療、遠程醫療、日間手術等一些便民惠民的措施。 4、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提質增效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提質增效,加大防病力度,使人民群眾少得病。 重點要加強好婦幼健康服務,特別是要補一些短板,如兒科、婦產科、麻醉科包括麻醉醫生缺少的問題,要著力把這些短板盡快補上來,通過提升基層服務的能力,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進一步增強人民健康福祉。 三、公立醫院改革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于公立醫院改革的成效,李斌也從各方面作出了總結。 1、基層醫療的服務量大大提升 基層醫療的服務量超過了55%,改變了過去基層看病人少、門可羅雀的情況,基層補短板,醫療資源配置更加完善,全國百分之九十的公立醫院都參加了醫聯體。 2、基層人才配置繼續完善 多種途徑增加兒科、產科、全科、康復科護理人才的供給,基層和邊遠地區的服務能力得到了切實的加強。 3、基層藥品種類增加 增加基層的藥品種類,慢性病的患者可以開長處方,促使常見病分流到基層。 4、制定1200多個臨床路徑 制定了1200多個臨床路徑,,看病有規矩了,基本覆蓋了常見病種,已經在近期7000家醫院進行了全面實施。 5、抗菌藥物用藥率下降 規范了臨床的用藥行為,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的用藥率下降了近50%。 6、縣醫院醫療技術顯著提高 多縣醫院已經能夠開展向顱腦、腫瘤切除等一些復雜的手術,縣域的看病率、就診率也在不斷提高。 李斌說,改革仍然在路上,舊機制破除了,但新機制的鞏固和完善還需要一個過程,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國家會通過各種持續性醫療體制改革,抓緊補齊各個短板,包括農村邊遠地區人才隊伍的建設等,我們會著力解決,毫不懈怠,努力實現“健康中國”所提出的各項要求。 所以,改革在繼續,發展基層醫療將是未來解決醫療資源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重要方面,對基層醫生們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并且隨著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也會通過各種措施來調動基層醫療工作者的積極性,大家一起為實現“健康中國”助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