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8-22
近日,在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網絡大會(CHIMA-2017)大會中,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薛曉林、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方來英、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等人,從政、產、學、研、資、管、用等維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金小桃:AI浪潮下,擁抱大數據,迎接變革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首先指出,在AI浪潮下,醫療機構在宏觀層面要迎接大變革,適應大趨勢。在微觀層面,要擁抱信息化,擁抱大數據。
“此前馬云談到,人工智能將讓全國1100萬醫療人員中的大部分人下崗,這是需要我們重視、研究、適應的大趨勢。讓醫院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能清晰可視,運轉自如是我們的理想,需要我們推動信息應用,建設智能型醫院。要推動大健康,促進大衛生。”
而在此環境下,目前行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需要從業者們在不同主體中積極進行協同,不要讓孤島、煙囪、碎片化成為常態。
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向我們展示美好前景的同時,也給了醫療領域帶來了壓力和動力。
擁抱信息化、擁抱大數據,要以一個主動的姿態來融入、推動。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越來越成熟,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來做好大數據和AI等工作。
與此同時,金小桃談到信息化的發展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他重點強調了這句話:未知永遠大于已知。
“美國預測,2020年,將有17%的崗位讓位于人工智能,AI的發展在今天已經得到了很多證實,這些崗位中,未必沒有醫護崗位。”
“當今大數據應用發展,給我們帶來種種價值巨大的應用:如數據輔助診斷,已經能夠為醫生決策提供一定支持。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清晰可見,老百姓、醫生、護士、管理者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轉自如,是醫院管理中需要借助信息化實現的重要目標。”
金小桃指出一個問題:現在越是大醫院,越是羅馬大市場,甚至連電梯都做不好。
隨后他以未來安徽智慧醫院為代表談到,2017年8月20日安徽將組建第一個智慧醫院,人工智能將貫徹整個流程。
“將來,每個人走進這個醫院,他們都可以以主人的身份要求人工智能提供就醫幫助。它的誕生預示著未來的一種新的趨勢。應對這樣的趨勢,需要繼續推動信息化的深度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和智慧醫院的建設。”
最后,金小桃總結到,我國醫療行業正在經歷著“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重大變革。根據一年多的試點,將根據國家東西南北中設置五個到七個區域中心,一個國家中心,讓高達1000zb的數據總量能分布在區域中心,集中在國家中心,為所有的雙創集群、組織、個人提供服務,收集的主要任務在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數據收集工作由國家衛生、健康、醫療的各個政府部門、醫院來收集,最終建立在家庭健康檔案上,落地在家庭健康檔案上,大數據專委會也將于近期探討推進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工作。
利用信息化、利用大數據,不僅能夠把健康管理知識傳遞給大家,同時能夠為未來實施個人健康管理帶來幫助。
樊代明:不要盲目崇拜新技術、新理論,醫學需要系統論和整合觀
樊代明院士談到,在新技術和新研究層出不窮時,不能單純盲目崇拜新技術,更應該注重多元素、多方向的整合,以下是樊院士的主體內容:
劍橋大學的醫學史教授羅伊·波特說,人類從來沒有活這么長,活這么健康,醫學從來沒有這么成績斐然,但是醫學受到的質疑卻越來越嚴重。這是為什么?
醫學現在的走向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美國公布的一項數據稱,醫療差錯是美國第三大患者致死原因,占10%。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難道是醫學出了問題?醫生出了問題?
其實不是。我們所有的醫生在局部做著正確的事情,但是加起來不一定正確。
以國內情況為例,國內的門診量十年內平均每一年增加33億人次,怎么病人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多,而我們的結果卻不是越來越好呢?
病人越治越多,從醫學角度講,肯定不是好事。
科學研究古老的方法是正確的,它是從萬世萬物中間找兩個因素,這種定律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醫學找到一個規律,放到千百萬的病人中間卻各有不同,這就是醫學和科學的差別。
目前醫學領域發表的論文只有3%有參考價值。科學是死的東西,一旦變換條件,定律將發生變化。
傳統經典醫療體系正處在崩潰中,醫生與患者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病人崇拜醫生,醫生崇拜儀器。
醫學光靠科學是不足的,還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藝術、心理學等。
這是為什么?其實科學沒有造假,因為脫離了一定的層次,過于微觀、過于局部的研究,不能代表醫學的本質,醫學缺整體觀,醫將不醫。
我們在200年前總結的科學方法和經驗,包括計算方法拿到慢性病已經失效了。
從過去的營養不良到現在的營養過剩,過去是簡單病,現在是復雜病。醫學的形式、疾病譜在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醫學人員守著老一套行嗎?所以醫學缺發展觀,醫將不醫。
醫學實現了科學化,醫生離科學越近,離病人就越遠。醫學有了理論化,但有時候卻朝著丟掉實用性的方向走去。
醫學是實現現代化,但是不能丟掉了現代性。什么叫現代化?有別于傳統是現代化,什么是現代性?就是對現代化的接納程度,現代化了不一定好。提出中醫現代化,有些現代化是可以的,全部現代化就不叫中醫了。
精準醫療暫時沒看到有機會,未來也不一定會行。
脫離了生命體的細胞和組織的研究很少有參考價值,現在大部分醫學模式都是局部發力,解決不了醫學全局性的問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整合觀,醫學缺整合觀醫將不醫,我們一定要是整合醫學,把數據、證據還原成事實,把認識、共識提升為經驗,把技術、藝術凝煉成醫書,在事實經驗醫術有機融合成整合醫學。類似于建萬里長城,必須三個因素,需要圖紙、沙漿、磚頭,圖紙是整體觀,沙漿是整合觀,磚頭是醫學觀。
精準化到整體性,軀體化到心理性,醫療化到自愈性。
整合是選取不同體系的最有用的部分進行整合,把證據和數據變為事實;把技術和藝術提升為醫術,最后形成整合醫學。
薛曉林:國家衛生和計生委信息化部署的9大任務
薛曉林常務副會長指出:醫療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要按照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信息化發展戰略,落實《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文件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薛曉林指出,國家衛生和計生委將今年定為工作落實年,以下為對下一階段工作的安排的部署:
·所有城市要確立公立醫院改革方案,9月底前啟動實施;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開展公立醫院薪酬改革試點,創建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
·加快醫聯體建設,2017年內讓所有公立醫院都必須參加醫聯體建設;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達成異地就醫費用實時結算;
·加速改革支付方式,重點推動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加速建設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形成全行業多元化長效監管機制;
·年底前爭取實現省級平臺與市級縣級平臺的互聯互通。
方來英:信息化支撐下,北京醫改效果顯著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方來英談到了北京的衛生事業取得的進步,2016年北京嬰兒和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分別為2.21‰和2.04‰,而北京市固定居民傳染病的死亡率為0.00442%,人均壽命82.03歲。
而這背后,信息化建設無疑支撐著北京衛生事業的發展。
方來英隨后引出,北京市在公共衛生領域、基層衛生、醫療服務領域、綜合管理、藥品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設。
現階段,北京已基本完成了市區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并實現市級平臺和國家級平臺的對接,初步完成了電子病歷數據庫、電子健康檔案庫和全員人口數據庫的建設。
胡建平:個性化、精準化是下一代醫院信息系統的兩大發展方向
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則在大會中指出,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各個醫院信息部門對自身的定位是非常關鍵的任務。
我國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在標準化、平臺建設等方面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成績。但因為醫療市場系統眾多、信息分散、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ID、標準問題尚未解決等因素造成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胡建平談到,如今醫院的信息部門,必須同時擁有管理者、需求者、技術實現者,信息部門應該是這三種角色搭配的大整體。
與此同時,胡建平也談及對未來醫院信息化的展望:隨著系統由單系統到多系統再到平臺化的發展,個性化、精準化的臨床服務,將會是下一代醫院信息系統發展的兩大重要方向。
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