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7-04
近日,中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數據風口 生態聯盟”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試點工程(福州)生態峰會在福州舉行,中電數據召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IBM、藥明康德、戴爾等20家數字醫療市場的大玩家出席,共同成立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試點工程(福州)生態聯盟。
前不久,一篇《90%的大數據產品是偽需求,所以沒人買單》的文章讓不少業內人自我懷疑起來,為此,會議當天,主持人向與會嘉賓拋出這個話題,而他們一致認同的是:醫療大數據產品一定有剛需,醫院、政府、藥廠、個人等都可以成為需求方,而誰來買單的問題,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何謂“需求”?有人買單?
“所謂90%有點標題黨的感覺,90%怎么得出的?為什么不是50%?”中電數據董事長李世鋒說道,需求肯定存在,不過一般說的“需求”是基于商業的定義,即有人買單。他認為,目前對于大數據的探索目的是產生真正的價值,進而有人買單。“同時,這也意味著大數據發展潛力無窮,今天中電數據召開的生態峰會,恰恰是如何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用戶理解和不同的用戶需求出發,把他們變成真正有效的需求,這可能比誰來買單更有意義。”
需求很大,做好了就有人買單
飛利浦大中華區戰略與新業務發展總經理梁建球說道,“醫療大數據需求很大,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做好。”他認為各方面都有需求。
比如政府,目前來講,政府在健康醫療方面的財政支持是絕對不夠的,如今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人才缺乏對于國家來講都是很頭痛的事情,目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形成很大的壓力,我們曾做過統計:超過85%的醫療費用花在5%的急重癥上。那通過醫療大數據,能不能用更高效的方式減少對于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的支出呢?還有病人。我們曾做過分析,發現中國癌癥病人接受治療后,5年后的存活率遠遠低于美國,這其實是醫療水平和規范化的問題,而大數據對此能有所幫助。
中國長城高級副總裁周在龍稱,最終誰會買單,這肯定有一個過程。但目前政府是非常關注醫療大數據方面的,“你有沒有這種能力,能讓政府或者能讓國家相關部門下決心大力支持?這個階段只要是我們圍繞自我生態、技術生態等等問題把它做好,能夠提供可靠的數據,那我覺得買單的事情就不用愁了。”
有剛需,這些人可能會買單
“醫療大數據產品對于每個普通民眾而言都是剛需,而買單的問題很簡單,只要有市場。”戴爾公司副總裁大中華區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吳海亮說道。
藥明康德執行副總裁、首席商務官楊青認為,“對于新藥研發和精準醫療而言,大數據一定是剛需”,因此,藥廠以及藥廠相關的利益關聯方應該是愿意買單的。
IBM大中華區副總裁、沃森健康事業部總經理郭繼軍稱,醫療大數據產業其實是B2B2C的產業,目前來看,中間的B是直接買單的,C是最終買單的。
就目前來看,中間的B,目前我們看到的有4大板塊:第一是醫院,第二是政府,比如政府有疾控,他們給老百姓提供疾病的健康的管理的需求;第三是藥廠,因為藥需要跟醫療大數據結合;第四是保險公司,他們需要通過醫療信息優化運營。
如果從緊急性維度看,他說道,醫療健康大數據服務有三大層次,第一層次是疾病管理;第二是慢病管理;第三是健康管理。從當下看,最緊急的是疾病管理,發展空間最大的是健康管理。“我們會從疾病入手,然后逐漸進入到慢性管理和健康管理里面去。”
目前仍處于應用探索階段,數據源更重要
聯想數據中心集團公共服務行業高級總經理胡少奇認為,關于誰買單的問題,有三個維度,第一是基于不同的需求,比如基因分析由個人來買單;第二是新藥研發方面;第三是治療方面,可以政府買單,走社保、醫保,也可以醫院買單,最終受益者是患者。
但是,“其實我不是特別關心誰付錢的問題,更關心數據端的問題。”胡少奇說道,目前相對來說,數據還是比較初期的,講的更多的是大數據在醫療行業的應用,目前,BAT是數據巨頭,比如阿里巴巴的經營數據與醫療數據結合,構成一個人的生命全周期數據。
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