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6-23
從左至右:杜德娜、卡彭蒂耶和張鋒。
“基因魔剪”CRISPR/Cas9 技術的專利之爭又有了新進展。盡管今年年初在美國本土失利,但后續,歐洲專利局和英國專利局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將獲得有廣泛使用范疇的 CRISPR/Cas9 技術專利。如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將贏得來自中國的一分。
美國時間和瑞士時間當地 6 月 19 日,Intellia Therapeutics 和 CRISPR Therapeutics 兩家公司相繼發布消息稱,其已經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上的專利。
Intellia Therapeutics 和 CRISPR Therapeutics 兩家公司相繼發布消息稱,其已經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上的專利。
CRISPR Therapeutics Announces Patent for CRISPR/Cas Genome Editing in China
兩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分別包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學家詹妮弗 ·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和法國微生物學家埃馬紐埃爾 ·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兩人在 2012 年曾合作率先報道 CRISPR 技術能在試管中精確切割細菌(原核細胞)的 DNA。
據兩家公司公布的消息稱,此次在中國被授予的專利覆蓋利用 CRISPR/Cas9 單向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細胞和非細胞環境下的目標 DNA,包含較為核心的——對脊椎動物如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細胞的修改,還涉及使用 CRISPR 技術生產用于治療疾病的藥物。
而在美國,在真核細胞或者任何細胞有細胞核的物種中使用 CRISPR 的專利屬于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2013 年,僅和杜德娜與卡彭蒂耶的論文相隔約半年,張鋒團隊報道了首次在人類細胞(真核細胞)上實現 CRISPR 基因編輯。
由于申請了快速通道,盡管專利申請時間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晚幾個月,但在 2014 年,博德研究所率先被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授予 CRISPR 用于編輯真核生物細胞的專利。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關于 CRISPR 用于編輯細菌、植物、動物和人類等所有類型細胞的專利申請遲遲沒獲批。
因此,2015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申請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介入,表示該校杜德娜與其合作者卡彭蒂耶是 CRISPR 技術的最早發現者,在 CRISPR 上的專利申請與博德研究所已有專利沖突,認為博德研究所 2014 年的專利無效。
一方是杜德娜所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方是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兩方在美國本土的 CRISPR/Cas9 專利經歷了激烈的爭奪。爭奪的背后,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基因編輯市場。作為現今生命科學領域的明星技術,CRISPR 能高效而簡便地被用于敲除、加入 DNA 片段,具有很大學術和市場價值。張鋒是另一家 CRISPR 技術相關公司——Editas Medicine 的創始人之一。
雙方的專利之爭涉及一個關鍵的技術爭議,即 CRISPR 技術從編輯原核生物到編輯真核生物是不是顯而易見的。
杜德娜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為,張鋒只是諸多杜德娜論文的跟進者之一,將 CRISPR 運用到老鼠和人類細胞上只需要常規技術,是基于他們在原核細胞中應用的延伸。但博德研究所一方的理由是:杜德娜只是預測 CRISPR 會在人類細胞上有效,還曾公開表示不抱信心,而張鋒團隊率先將 CRISPR 運用到人類細胞中,從應用于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是一個 “質” 的跨越。
2017 年 2 月 15 日,美國專利局審查與上訴委員會就 CRISPR 的專利糾紛案作出裁決,認為 “將 CRISPR-cas9 用于包括原核細胞或體外的所有環境,這并不能顯而易見地推導出這項技術也能用于真核細胞”,裁定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保留 2014 年獲得的 CRISPR 專利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申請沒有沖突。
因不服美國專利局審查與上訴委員會這一裁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正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來源:bio360(微信號 bio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