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規范醫生用藥和檢查行為。嚴格控制“大處方”,控制次均門診費用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師處方權,明確普通門診一次處方的限量,防止醫生為拿回扣而開“大處方”、“只開貴的,不開對的”。嚴格控制抗菌藥物使用,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每月必須將抗菌藥物用藥量前10名品規及開具醫生在院務公開欄公布。對連續三個月排名在前三名的抗菌藥物暫停使用,并約談責任醫生。從2014年起,三明市就確定了53種無需輸液治療的常見病、多發病。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大型設備檢查,二級醫院大型設備檢查陽性率不低于70%,三級醫院不低于75%;二級醫院全年大型醫療設備檢查費用占醫療總費用控制在3.5%以內,二級醫院控制在5.5%以內。
三是實施分級診療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三明市把全市12個縣(市、區)作為一個診療區域,明確醫保在全市范圍內不分縣內縣外,同級別醫院執行同等報銷標準,讓患者自由就醫。鼓勵上下級醫療機構精準對口幫扶,定期下派醫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巡回醫療,不斷提高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
四是建立院長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了一整套包括6大類40項指標的院長考核評價體系,采取定性與定量考核、年度與日常考核相結合。每年由市醫改領導小組從服務評價、辦醫方向、平安建設、醫院管理、醫院發展等方面對院長進行全面考核,考核結果與院長年薪和醫院工資總額核定掛鉤,將對院長一人的責任轉化為全院職工的共同責任,將對院長一人的考評轉化為對全院職工的共同考評,真正調動整個醫院和每一名醫務人員參與醫院改革的積極性,保證醫院持續健康發展。
五是改革工資總額核定辦法。自2013年起,三明市實行新的工資總額制度。醫院工資總額以不含檢查和化驗收入的醫務性收入(即剔除藥品耗材成本、檢查化驗收入)為基數計算,切斷醫務人員工資與藥品耗材、檢查化驗等收入的直接聯系,有效遏制了大處方、大檢查。六是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
首先,實行院長目標年薪制。院長年薪由財政全額負擔,體現院長代表政府對醫院履行管理責任,切斷院長與醫院之間的利益關聯。從二級乙等到三級甲等醫院院長基本年薪分別是20萬、25萬、30萬、35萬。2015年,拿的最多的達到40.7萬元,拿的最少的是19.5萬元。
其次,實行醫生目標年薪制。參照國際上醫生收入一般為社會平均收入的3—5倍的慣例,對在職臨床類、技師類和臨床藥師類醫務人員,按照級別和崗位,實行不同等級年薪。封頂年薪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分別是10萬元、15萬元、20萬元、25萬元。績效年薪考核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和社會評議等掛鉤。
再次,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2015年在實行醫生年薪制的基礎上,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將原來醫生收入與科室收入掛鉤改變為按工作量(數量和質量)分配,有效遏制醫生“開發病人”“制造病人”的創收沖動。規范工資總額分配比例,醫生、護士和行政后勤團隊分別占50%、40%和10%;規范醫生、護士和行政后勤人員的最高年薪之間比例;規范年薪發放在醫院內公示制度。充分體現了薪酬向醫技人員傾斜、向一線人員傾斜、向貢獻突出人員傾斜,醫務人員積極性大大提高。
從2014年開始,三明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實行了工資總額制度和全員目標年薪制。
六、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黨和政府樹形象
通過四年扎實工作,努力探索實踐,三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當初提出的“百姓可以接受、財政可以承擔、基金可以運行、醫院可以持續”多方共贏的改革目標。
(一)就醫負擔明顯減輕,人民群眾得實惠。2012年以來,三明市患者個人自付醫藥費用,不但沒有年年大幅增長,反而在逐年下降。全市22家公立醫院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次均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6553元下降到了2015年的5343元,4年下降18.46%;個人次均自付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1818元下降到了2015年的1615元,4年下降11.17%。城鄉居民次均住院費用略有上升,但個人自付部分下降明顯。次均住院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4082元提高到2015年的4291元,4年提高了5.12%;個人次均自付費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2194元下降到2015年的1757元,4年下降19.92%,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得到實惠。
(二)收入待遇大幅提高,醫務人員受鼓舞。2011—2015年,全市22家公立醫院工資總額分別是3.82億元、4.69億元、6.81億元、7.60億元、8.95億元,四年工資總額提到原來的2.34倍,增加了134.29%。2011—2015年,22家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平均工資,分別是4.22萬元、5.45萬元、7.23萬元、7.79萬元、8.90萬元,四年人均工資提高到原來的2.1培,增加了110.90%,年均增長20.51%。主任醫師年薪一般都在20萬元以上,醫生工作積極性有效調動,職業認同感明顯提升。
(三)醫院發展可持續,衛生事業得發展。一是財政投入力度加大。財政對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公共衛生服務、支農支邊等六項投入全部由財政“買單”。公立醫院債務納入政府性債務統一管理。二是收入結構明顯優化。22家公立醫院醫務性收入,由2011年改革之前的6.75億元、占總收入的39%,增加到了2015年的15.30億元、占總收入64.78%,凈增加8.55億元,為實行年薪制提供了財力保障。22家公立醫院藥品、耗材收入,由2011年改革前的10.15億元、占總收入的61%,下降到了2015年的8.32億元、占醫藥總收入的35.22%,收入結構更加合理、醫務性收入(含金量)大幅提升,藥品耗材費用的下降為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騰出了空間。2014年全市22家公立醫院結余1.2億元,2015年結余7862.2萬元。三是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四年多來,三明市公立醫院的的人才隊伍、學科建設、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醫生增加了405人,護理人員增加了1073人,高級職稱醫務人員增加了220人;除建寧縣外,其他縣市均建立了ICU病房,人才隊伍、學科建設、服務能力得到明顯加強。病人外轉率,由改革前2011年城鎮職工醫保患者外轉率7.34%,分別下降到了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的6.72%、6.83%、7.12%、7.02%。
(四)醫藥費用大幅下降,醫保基金可持續。三明市22家公立醫院總收入年年大幅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2012年,22家公立醫院總收入18.90億元,增長11.86%;2013年總收入為20.09億元,增長6.25%;2014年總收入為22.29億元,增長10.95%;2015年總收入為23.62億元,增長5.97%。2012—2015年平均增幅8.73%,與2006—2011年福建省19.4%、全國17%左右的年均增速,降低了10%左右。2012—2015年,三明市城鎮職工醫保在贍養比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分別結余2209萬元、7517萬元、8637.5萬元和12996.8萬元。城鄉居民醫保平穩運行,2015年結余8912萬元。醫保基金扭虧為盈,連續四年保持適度合理節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