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5-04
美國的商業長期護理險發展得并不成功,占整個長期護理市場支付的不到10%的,且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是增速持續下降。
2013年,800萬人享有美國的商業長期護理險,但新增保單只有32萬份,其中至少四分之一與壽險捆綁銷售。而另一方面,長期護理險的理賠金額很高,持續時間都很長。2013年有26.4萬人獲得了理賠,總賠償金額為66億美元,平均每個保單的理賠金額為2.5萬美元,平均每單理賠的持續時間接近4年 。
造成長期護理險商業化操作并不成功的原因包括幾個方面。首先,購買和出現理賠需求之間相隔近20年。根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的數據,購買商業長期護理險的用戶中,超過一半的年齡在55歲以上,而商業長期護理險獲得理賠的用戶年齡則普遍在80歲以上,占理賠的63.7%,70歲到79歲的用戶占理賠的25.4%,70歲以下用戶只占所有理賠的11%。這意味著用戶購買長期護理險之后,至少要20到30年之后才可能出現理賠需求。
這中間的時間差意味著兩大問題,一是通貨膨脹影響。雖然一些長期護理險有通脹保護條款,但由于美國護理服務人才緊缺,護理人工成本快速上漲,加上醫療行業本身的通脹因素,整體醫療服務的上漲速度普遍高于通脹基本保護,因此20年之后的服務成本和用戶之前購買的保障的金額并不匹配。
二是服務形式更替。一些新的長期護理形式在20年前不存在或者很不發達,但20年后卻成為市場主要的服務形式之一。典型的例子就是輔助生活機構(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20年前的保單可能不涵蓋這種服務形式,但現在ASL卻成為比專業護理機構節省成本的一種護理方式。理賠時間和購買時間之間20年的時間差意味著用戶買的保障可能到實際要用的時候并不完善,這一原因會讓很多人不愿意購買這類保險。
而另一方面,青壯年通常不會有購買商業長期護理險的需求,理賠數據也顯示60歲以下獲得理賠的用戶占比只有2.2%,因此大部分用戶傾向于退休之后再考慮購買,但商業化操作中,年齡越大拒保概率就越大。60歲以上用戶中慢性病比例比之前的年齡段快速增加,因此在這一年齡之后想要購買商業護理保險,有很多人因為既往癥被拒保,70歲以上拒保率達40%。
這顯示了商業化長期護理險操作中的矛盾之處,即需求年齡和理想購買年齡之間存在過大的時間差,導致用戶購買意愿低,保障的意義也有很大局限。
整體來看,商業長期護理險的價格普遍偏貴,以55歲用戶為例,保障額度16萬美元的長期護理險保費為平均2,500美元,區間為1,800美元到3,700美元,價格區別在于產品有無通漲保護,是否可以隨年齡或患病增加保障范圍等條件。整體來看,這一價格適合中產偏上人群,通常是55-64歲,年收入超過13萬,資產價值超過40萬的人群。
總結來說,購買年齡和實際需要理賠年齡之間近20年的時間差明顯抑制了購買意愿,大部分人到了60歲以后才會考慮購買這些險種,而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不適合商業保險公司承接。此外,美國的聯邦政府保險已經涵蓋了大部分入家護理的費用,這是政府大力提倡的最經濟的護理服務形式,因此為了凸顯與政府保障的不同,商業長期護理險偏重價格更貴的機構護理服務,但這也造成了商業保險理賠的費用很高。因此,從美國的實踐來看,長期護理險在商業化操作上面臨巨大的挑戰。
來源:村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