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2-20
隨著健康保險市場熱度的不短提升,險企在健康險領域動作不斷,紛紛加碼投資,通過不同方式搶占市場,醫療健康產業成為了險企的“兵家必爭之地”。 險企集體跨界 健康險蛋糕究竟有多大 2015年9月,泰康人壽戰略投資南京仙林鼓樓醫院,擬以50億元人民幣總額獲仙林鼓樓醫院80%股權,并控股南京仙林鼓樓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16年2月,中國人壽旗下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全面合作,協力探索“保險+醫院”的創新合作模式,打通醫療服務、醫療保險和健康管理。 除大型保險公司外,陽光保險也曾出資設立行業首支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發起并設立了保險業第一家三甲醫院。 事實上,險企集體跨界的背后,有著深層的商業邏輯。 近年來,商業健康險正逐漸成為基本醫保的重要補充,在基本醫保廣覆蓋的同時,有效地降低醫療費用負擔。因此,與產險、壽險相比,商業健康險的增長可謂飛速。 尤其是2013年以來,年復合增速都在40%以上。短短幾年,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就從2012年的863億元,躍升到了2015年的2410億元。 2016年1~11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更是達到了3841.8億元,同比增長73.08%。據有關部門測算,到2020年健康險發展空間將達到6000億元甚至更多。 此外,據瑞士再保險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通脹等影響,中國的醫療保障缺口到2014年底將達到122億美元;而到2020年,該缺口將達到730億美元。面對本已龐大且仍在加劇的行業缺口,及不斷上漲的醫療需求,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企業紛紛要搶占這塊市場。 產品與需求不匹配 健康險行業待破局 然而“保險+醫療”的新模式雖然受到資本熱捧,但也有相關從業人員表示,健康險業務有時推進起來并不容易。 據外國機構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商業健康險賠付占醫療費用支出的比例僅為2.4%,個人現金支出則占47%。而美國商業健康險賠付占醫療費用支出的36%,個人現金支出僅為12%。 這就意味著商業健康險沒有真正起到降低個人支付壓力的作用,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某三甲醫院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些保險公司沒有設計出老百姓需要的產品。 從產品角度來說,某些健康險產品的針對性弱,市場細分能力差。比如針對癌癥、高發慢性病的產品不足,純健康保障產品不足,鮮見作為主險銷售的醫療險等。以某大型險企的上海市分公司為例,其商業健康險中個人業務部分的保費來源中,重大疾病保險排名第二。但是重大疾病險這幾年發生了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甲狀腺癌和乳腺癌占到惡性腫瘤賠付的40%。但在此前的產品設計和定價中,并沒有考慮到這個變化。 而由于相關數據沒有互通,商業保險機構與政府部門管理的公共數據沒有有效對接。在不掌握所有健康數據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時就會設置很多門檻,不僅客戶體驗度差,而且保險公司成本增加。此外,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很多經營健康險的企業旗下都設有醫院,或與醫院建立密切關系,所以對過度醫療等風險管控能力強。有專家指出,中國經營健康險的保險公司對醫院行為管理能力弱,對醫療行為缺乏控制手段,這些都會對產品開發、銷售及理賠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增值服務的比拼,也往往成為健康險企業之間的競爭核心。 產品升級以需求和行業痛點出發 行業的痛點,只能靠行業從業人員自己來破局。產品的問題,要通過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來解決。而只有以專業化的產品思維、服務化的用戶思維去思考的企業,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實現不斷的自我更新與迭代。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2017年新年獻詞《專業,讓平安在你身邊》中,面對數億用戶,就將“專業”和“服務”提升到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 而近日,“平安e生保2017”的推出,也獲得業內的稱贊與肯定。作為一個網銷爆款健康險產品的升級版,保額高、續保長等諸多亮點被各大主流媒體挖掘,其中癌癥診療方面的優勢,顯得尤為顯眼。 業內人士指出,平安e生保持續迭代和升級,重新定義普惠型商業醫療保險的標準,給大眾帶來健康服務保障的同時,亦極大推動行業進步。 資料顯示,“平安e生保”于2016年推出癌癥就醫綠色通道服務。2017年2月,進一步升級此項服務,就醫綠通不限疾病種類,簽約合作三甲醫院近300家。 平安健康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安e生保從特定疾病癌癥就醫綠通擴展至不限疾病就醫綠通,體現平安e生保客戶服務升級,凸顯其普惠型健康醫療險的本質。”不限疾病種類,意味著投保客戶將不再受疾病種類限制,獲取就醫綠通服務的門檻進一步降低。 如今,平安健康險已建立起了一個從線上到線下、從國內到國外的全方位覆蓋的醫療服務體系,將全國甚至全球頂尖醫療團隊都被納入到這個綠色就醫服務通道中。 保險專家認為,購買健康醫療險,其實更重要的就是其醫療服務。當客戶罹患疾病的關鍵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如同進入一條通向健康生命的通道。 而在投保人購買平安e生保后,一旦罹患疾病,即可及時預約專家門診、入住專家病房,同時通過搭建的醫療資源,從輕問診到專家診療,可以得到全國甚至全球頂尖醫療團隊的醫療服務。 未來,險企在醫療布局方面的暗戰遠未結束,但平安的這種迭代思路和模式,也許能夠在這個被資本覆蓋的混沌市場中,擦亮一枚指引方向的火柴。
來源:藍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