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2-14
2016年元旦后市場即熔斷,之后進入震蕩市,2016年表現好的都是前幾年表現相對較弱的行業,比如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行業,而醫藥作為大消費中的代表行業,相反并沒有比較好的表現。2016年滬深300下跌11.28%,創業板下跌27.66%,醫藥申萬一級行業下跌13.36%,在28個一級行業中排名14位。
醫藥相對比較弱勢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幾點:第一,醫藥行業相比2013年之前的高增長,增速下臺階;第二,行業政策偏負面,擔心醫保控費的降價,擔心三明模式推廣,擔心集中采購大降價等。 對于醫藥的后市,我們認為無需悲觀,看好創新藥和兩票制下的器械耗材渠道整合。 醫藥整體收入增長基本維持在10%-15%,利潤維持在15%-20%,上市公司的整體凈利潤增長維持在20%-25%,橫向比較醫藥增速依然較高。 醫藥行業自2015年開始,國家政策開始回歸醫藥本質,促使規范性用藥,鼓勵創新藥。過去我們國內企業很少有能走出國門的制藥企業,即使走出去也都是原料藥,但是2015年開始,一些優秀企業開始在海外收獲制劑出口,一個普通的環磷酰胺可以貢獻5億的年利潤。而過去靠制度紅利的單獨定價、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等則走下坡路。未來10年毫無疑問是創新藥的爆發期,無論是A股,還是新三板,我們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對于兩票制,行業微觀層面已經有非常大的變化,但是資本市場目前并沒有太多的反應,相比藥行業的渠道整合,我們更看好器械耗材的渠道整合。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