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1-19
從2011年4月開始,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邁瑞”)對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理邦儀器”)發起了知識產權攻勢。日前,這場曠日持久的專利大戰終于落下帷幕,邁瑞獲得勝訴,獲賠總金額達到2800余萬元。
這場典型的“后起之秀”與“傳統貴族”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在知識產權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后發科技創新企業如何突破重圍,完美規避巨頭們的訴訟圍剿?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是行業新進入者,它們沒有在位優勢,一開張就處于不利地位;而另一些企業雖然久在某行業經營,可惜一直沒有占領行業制高點,只是艱難的跟隨者。但最終這些企業中的優秀者在創新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或是鮮明特色的創造者。這些造就后發優勢的企業稱之為后發企業。
后發企業最早是以技術引進為起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的提升和創新。但是,這些企業在創新之路上可謂步步艱難。雖然可以對成熟的技術和產品進行模仿和學習,借鑒已有的研發經驗和成熟技術,節省研發經費,縮短研發時間。但是,由于先發企業已經占領市場,具有技術和品牌的優勢,尤其在知識產權上,占據著絕對的主動。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公司擁有核心技術的專利權,可以利用專利的排他性,對后發企業進行知識產權訴訟圍剿。
那么,后發企業如何進行技術追趕與創新?
日本企業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二戰結束后,日本企業迅速展開恢復經濟的各種行動。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進,正確處理引進技術與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關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產生了大量的專利。比如索尼公司,在1953年從美國貝爾實驗室引進晶體管技術,4年專注技術改進研究,申請了相關的外圍專利,在1957年成功推出世界上最小晶體管收音機,一躍成為全球的知名企業。
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在近些年也逐漸走上了日本企業的道路,雖然在很多高新技術上,我們沒有占據先發優勢,在與巨頭激烈競爭的過程中,邊迎戰邊學會運用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來固化技術創新成果,以備在專利戰中能突出重圍。
以理邦儀器為例,看專利積累和布局的重要性
深圳,作為我國的創新前沿,眾多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在此。很多企業從后發企業逐漸蛻變成行業的領跑者,如華為,中興,騰訊等眾多知名企業。在這里,我們選取深圳的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理邦儀器為例,來看一看理邦儀器作為后發企業如何利用專利保存實力,逆勢而上。理邦儀器是家專注于醫療電子設備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涵蓋婦幼保健、多參數監護、心電產品、數字超聲診斷、體外診斷五大核心領域一百多種型號,公司于2011年4月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
理邦儀器近日在醫療器械領域頗受關注,原因是在與另一家醫療器械巨頭的專利訴訟中敗下陣來。但是,這并不代表理邦公司是家不重視知識產權的公司,相反,他們在2011年訴訟之前,就已經有較多的專利積累,在經歷訴訟的五年半期間,理邦公司在積極應訴的同時,繼續堅持自主研發創新,重視自身知識產權建設。
讓我們快速了解下理邦儀器的專利布局,這邊我們借助到了智慧芽專利分析系統(Insights),輸入公司名稱即可生成專利申請趨勢圖、核心專利布局、訴訟信息等可視化圖表。
如上圖,在申請趨勢圖中,可以看到,理邦儀器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專利申請,從2009年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增。尤其在2011年公司成功上市后,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達到近百件。至2016年的五年來,理邦公司大力進行研發團隊建設和頂尖研發人才的引進,在美國圣地亞哥和硅谷,國內西安、東莞都設立了研發中心,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20%。與此同時,理邦公司到2016年共申請了近800項國內外專利。
在理邦儀器擁有的專利包中,Insights讓我們清晰看到: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專利申請量占據了總量的1/4,這和理邦公司國際化的產品路線相輔相成。可以說,專利已經成為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標配”,“海外出口,專利先行”。
從系統中呈現的理邦儀器的專利布局來看,其覆蓋了婦幼保健、心電、多參數監護、數字超聲診斷及體外診斷五大核心業務領域。其中的一些發明專利先后獲得“廣東專利優秀獎”和“深圳市專利獎”。
我們借助智慧芽3D專利地圖來更加立體化分析理邦的專利情報。圖中深色的山峰地帶表示了理邦技術分布的重心,藍色部分代表技術的空白點。通過上圖的可視化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理邦儀器專利主要集中在監護儀,超聲成像,分析診斷等電子醫療設備上,尤其在監護設備上有近200多件專利,圍繞著核心專利進行外圍專利的布局,確保企業重點產品在國內外生產銷售時,能夠自由實施,降低侵權風險。
時刻準備著,做好專利侵權預警和應急工作
企業的知識產權積累需要經過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作為后發企業應該吸取前人的經驗,扎實做好專利檢索分析,申請和布局,這樣才能有效實施企業的專利戰略。
很多企業可能會認為,自己研發的技術,沒有參考別人的設計,并且申請了專利保護,是不會有侵權問題的。其實不然,作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往往存在相同或相近似的思維慣性模式,往往在一念之間專利申請時機錯過,被競爭對手搶先一步。因為專利申請的周期長,有時候在專利申請沒有授權時,企業就需要把產品對外發布,或者由于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不經過實審,雖然授權,但實際上早已有在先技術,只是專利申請人不了解。
現實情況下,很多專利侵權行為的產生并非主觀的惡意侵權,而往往是由于生產經營者閉門造車或者沒有實施專利預警機制而導致的,這些侵權行為的實施者忽略了專利申請的潛伏期,最后只能啞巴吃黃連。
在這里,建議后發企業應該重點關注主要市場競爭者們或者行業領跑者的專利儲備情況,及時分析。在新產品研發階段,進行理論預研和專利檢索的配合。在產品上市之前,再次進行補充檢索和分析,以確保風險降到最低。在產品出口時,更要做好預警分析工作,了解出口國的專利布局現狀,競爭對手的相關專利的法律狀態和保護范圍。另外,通過轉讓,購買和許可相關信息也是了解公司戰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通過分析競爭對手在某個地域批量購買專利,可以知悉其市場主攻方向,了解對手在某個領域下一步訴訟的策略。
當然,如果真的遇到了專利訴訟,也大可不必驚慌。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中,專利訴訟已經儼然成為遏制競爭對手的武器。不論是后發企業還是領跑企業,都可能會被挑戰者送到被告席。例如,蘋果公司作為全球創新型企業的代表,卻成為專利訴訟中被告席上的常客。在過去的幾年中,無論是上游廠商,競爭對手,還是一些非專利實施組織(NPE),雖然目的不同,但是都會主動向蘋果發起挑戰。就在今年9月份,VirnetX,一家擁有幾項關于互聯網安全相關專利的公司,在與蘋果6年的專利訴訟中,以VirnetX勝訴告終,蘋果被判向對方支付3億美元的賠償金。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日臻完善,我國的創新企業不論面向全球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都會逐漸發現專利訴訟越來越常態化。知識產權訴訟,并不是衡量訴訟雙方是否重視和尊重他人創新成果的標準,他只是用于商業競爭的慣用手段。蘋果公司作為科技領域的創新代表,成為了整個產業鏈中被起訴的常客。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只有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被競爭對手所挑戰。專利被訴的數量甚至可以成為衡量公司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
來源:智慧芽(微信號 Pat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