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02
人文Latitude Health 于7月27日召開了《慢病管理的挑戰和趨勢》研討會,深入分析及討論了慢病管理的模式,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機會。此次會議同時也邀請了業內的服務方和支付方共同來探討在慢病管理領域如何去進一步推動行業的發展。Latitude Health在會議現場分享了一部分我們對慢病管理的研究成果,我們對整體慢病管理市場的主要看法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1、線上線下融合:慢病管理很難單純靠線上完成,線上無法解決用戶依從性、與治療和運動結合等慢病管理無法忽略的問題。未來的慢病管理更可能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線上作為患者教育、依從性督促、服務者與患者溝通的工具,輔助線下的服務。
2、服務者:由于慢病管理是一項細節活,且需要長期用戶跟蹤和教育,三甲醫院的專科醫生并不適合提供這樣的服務。未來專業健康管理師/教練與全科醫生將是慢病管理的主力,而且慢病管理所需的時間和流程管理意味著專業人員需要時間投入,全科醫生可能需要護士和專業教練的輔助才能完成慢病管理服務。不過,市場需要較長的用戶教育實踐以及對專業人員的培訓才能提供可信的服務并讓用戶相信服務者的能力。
3、依從性挑戰:由于慢病很大程度上與生活習慣有關,慢病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這一點本身就是逆人性的。用戶端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督促用戶,增加依從性,從而讓慢病管理有可能達到效果。用戶本身的意愿和對健康的意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有可能長時間依從慢病管理,而依從性意味著極大的人力投入和溝通成本。
4、渠道:我們的調研顯示有50%的用戶希望慢病管理不另外收費,而是附加在商業保險上。可見未來的慢病管理僅靠用戶自費會很難托起一個市場,而是需要尋找能夠帶來大客戶渠道的入口。這可能包括企業雇主、商業保險公司、體檢、基礎醫療機構以及一部分有服務改革意愿的醫院。
5、載體:未來中國市場有前景的包括三種慢病管理的載體: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慢病管理服務機構、依托藥房的慢病管理以及以基礎醫療為載體的慢病管理。這三者的服務者不同,渠道不同,服務特長也不一樣,分別依托健康管理師/教練、藥劑師和全科醫生進行服務。基礎醫療參與慢病管理的最大優勢是可以與治療的整個流程結合得更為緊密。線下教練的優勢是可以更細致地通過運動、飲食、生活方式指導去改變用戶的生活狀態,促進慢病治療。但教練服務難以直接融合到治療、用藥、檢查中去。而藥店在用藥管理上有明顯優勢,但藥劑師能夠承擔的職能也非常局限,在生活方式指導上不如全職教練來的細致專業,同時也不能介入整個治療流程。因此三者在不同程度上的結合可能更能夠推動慢病管理的發展。
6、重資產:由于無法脫離線下服務,慢病管理的發展將是重資產式的。服務有人員上限和地區擴張限制的瓶頸,無法進行快速地毯式擴張。再加上店面輻射區域以及與當地醫療機構談判合作的資源條件,總體來說,不可能用互聯網式的思維突破地域擴張。
7、盈利:我們的調研顯示只有28%的用戶愿意為慢病管理付費,且67%的用戶的付費意愿低于500元一年。由此看來,慢病管理成為單獨行業,自負盈虧的能力會比較困難。在線下以運動課程為主的服務上,支付意愿可能更強,因為用戶直接參與到運動和教練指導課程上,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更愿意付費,但這種模式依賴線下布點和操作人員,難以快速擴張,輻射的人群也是特別有針對性的,因此,總體來說,慢病管理將是醫療服務的一種衍生,難以成為單獨行業而存活,更適合嫁接在基礎醫療機構、商業保險產品以及藥店服務上。
來源:村夫日記